2023-10-29來源:海文考研
25音樂考研er,你知道在考研備考過程中中國音樂史的復(fù)習(xí)難點(diǎn)是什么嗎?知識點(diǎn)多、內(nèi)容龐雜是難點(diǎn)之一,更要命的是這個難點(diǎn)還夾雜著時間線,如果時間線沒捋清楚,就會陷入剪不斷,理還亂的混沌狀態(tài)!為了讓大家更輕松地記住時間線上的內(nèi)容,學(xué)姐為你們整理了中國音樂史時間線+背誦筆記,趕快點(diǎn)擊查看吧!
時間線 | 音樂內(nèi)容 |
原始、夏、商時期 | 1、音樂起源 (1)生性本能說 (2)模擬自然說 (3)巫術(shù)說 (4)信息傳遞說 (5)勞動起源說 2、音樂形式 三位一體(歌、舞、樂) 3、音樂組成 (1)原始樂舞:《云門》《蕭韶》《大夏》等 (2)原始樂器:賈湖骨笛、塤、磬等 |
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 | 1、音樂制度 禮樂制度(反應(yīng)階級社會) 2、音樂形態(tài) 六代樂舞 (1)云門、咸池、蕭韶:歌頌神、圖騰崇拜 (2)大夏、大、大武;歌頌統(tǒng)治者 3、音樂機(jī)構(gòu) 大司樂 4、音樂理論思想及著作 《樂記》、儒家、墨家、道家 5、樂器、樂器分類法、律制 八音分類法、曾侯乙編鐘 十二律、三分損益法 |
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 | 1、音樂機(jī)構(gòu) 樂府(李延年) 2、音樂體裁 鼓吹曲、相和歌、相和大曲、清商樂(民間言樂) 3、美學(xué)著作 嵇康《聲無哀樂論》 4、律制 京房六十律、何承天新律 5、古琴音樂 《碣石調(diào)·幽蘭》《廣陵散》《胡笳十八拍》《酒狂》 6、記譜法 文字譜 |
隋唐五代音樂 | 1、音樂機(jī)構(gòu) 太常寺、教坊、梨園 2、音樂類型 (1)宮廷燕樂:七、九、十部樂、坐、立部伎、大曲、法曲 (2)民間俗樂曲子、變文、參軍戲樂律理論八十四調(diào)、二十八調(diào) 3、記譜法 減字譜 4、音樂作品 《霓裳羽衣舞》 |
宋、遼、金、元音樂 | 1、音樂類型 (1)市民音樂(場所:瓦子、勾欄) (2)文人音樂(姜夔、自度曲) (3)說唱音樂(鼓子詞、諸宮調(diào)、貨郎兒、唱賺等) (4)戲曲音樂(雜劇、南戲) 2、音樂作品、論著 《碧雞漫志》《事林廣記》《唱論》《陳旸樂書》《瀟湘水云》《海清拿天鵝》《白石道人歌曲》 3、記譜法 俗字譜 4、律制 蔡元定十八律 |
明清音樂 | 1、音樂類型 (1)戲曲音樂(四大聲腔、亂彈、皮黃腔) (2)說唱音樂:鼓詞(京韻大鼓)、彈詞(蘇州彈詞) (3)歌舞音樂:木卡姆、堆諧… (4)民間音樂:西安鼓樂、福建南音、十番鑼鼓、琵琶音樂(華秋萍、李近樓號稱“琵琶絕”,湯應(yīng)曾:又稱“湯琵琶”) 2、音樂著作 《神奇秘譜》、《魏氏樂譜》、《琵琶譜》 3、律制 新法密律、朱載墻 4、記譜法 工尺譜 |
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 | 1、學(xué)堂樂歌代表人物 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 2、音樂教育 (1)社會音樂教育;北京大學(xué)音樂研究會大同樂會 (2)專業(yè)音樂教育;國立音樂院(國立音專) |
二十年代音樂 | 代表音樂家: 蕭友梅(中國近代專業(yè)音樂教育的開拓者) 王光祈(音樂學(xué)家、比較音樂學(xué)、中國音樂史) 趙元任(中國舒伯特) 黎錦暉(靡靡之音鼻祖) 華彥鈞(民間音樂演奏家、擅長二胡琵琶) 劉天華(國樂改進(jìn)社、學(xué)院派二胡演奏家) |
三十年代音樂 | 代表音樂家: 青主(音樂美學(xué)開拓者) 黃自(近代作曲家、教育家) 聶耳(無產(chǎn)階級音樂奠基人) 洗星海(人民音樂家)——代表作《黃河大合唱》 賀綠汀(黃自弟子)——代表作《牧童短笛》 江文也——代表作《臺灣組曲》 陳田鶴、江定仙、任光、劉雪庵 |
遠(yuǎn)古---漢
內(nèi)容 | 前21—前16世紀(jì),前16世紀(jì)—前11世紀(jì) | 前11世紀(jì)—前771 | 前770—前476 | 前475—前221 | 前221—前206 | 前208—前8(新8—23) | 前25—前220 | ||
遠(yuǎn)古 | 夏商 | 西周 | 春秋 | 戰(zhàn)國 | 秦 | 西漢 | 東漢 | ||
樂種 | 樂舞 | 《葛天氏》、《朱襄氏》(引陰氣)、 《陰康氏》(引陽氣)青海大通馬家窯舞蹈紋彩陶盆、廣西花山壁畫 《云門》《咸池》 《韶》(九成) | 《大夏》 《大濩》 巫樂 (《舞雩》)(巫風(fēng):恒舞于宮,酣歌于室) | 禮樂(六代樂舞頌樂、雅樂、房中樂、鄉(xiāng)樂、四夷之樂) 樂懸、八佾 六代之樂 小午(帗、羽、旄、干、人) 四夷之樂 宗教樂舞 | “禮崩樂壞”、 “鄭衛(wèi)之音”: 民間音樂發(fā)展:宋玉對楚王問 曾侯乙鐘鼓之樂: | 相和歌 民歌(風(fēng)、楚聲)徒歌—但歌—相和歌 相和大曲 艷—曲—亂或趨:“解”器樂插段 民間舞蹈:巴渝、鞞舞、公莫舞、鐸舞、盤午。 | |||
民歌 | 《彈歌》、南音(候人)、北音(燕子) | 《易經(jīng)歸妹》(剪羊毛) 《易經(jīng)賁》(婚姻) 《尚書湯誓》(反抗) | 《詩經(jīng)》 《楚辭》(九歌) | ||||||
說唱 | 荀況《成相篇》:相—春牘,粗竹筒制成的打擊樂器。三、三、七句式,揭露統(tǒng)治者愚蠢,主張開明政治。 | 百戲(散樂)東海黃公 敘事詩《焦仲卿妻》 | |||||||
器樂 | 伯牙《高山》、《流水》傳說 | 鼓吹樂:黃門鼓吹、騎吹、短簫鐃歌、橫吹 | |||||||
樂器 | 賈湖骨笛、鼓、塤、磬(新石器時代晚期) | 編鐘、編磬、龠、殷墟編鐃、云門火燒溝陶塤、河南輝縣陶塤、商虎紋大磬、商雙鳥銅鼓、 | 70種(樂器) 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 曾侯乙墓8種(鐘、磬、篪、笙、簫、琴、瑟)125件;編鐘65件,分三層懸掛,編磬32件,曾鐘2800多字銘文,楚、齊、晉、周、申、曾等國律名比照、一鐘雙音,變化音名、八度分組(5個) | 排簫、笛、羌笛、笳、角、箜篌、箏、阮咸、琴 | ||||
樂律 | 絕對音高:#c\#f\#a | 十二律(六律、六同)、七聲音階 | 《管子》五聲、《呂氏春秋》十二律、三分損益法、曾侯乙種中心音域十二律具全,采用三分損益律和純律結(jié)合的復(fù)合律制 | 相和三調(diào):平、清、瑟 京房60律 | |||||
理論 | 音樂教育 成均之法、樂德、樂語、樂法 | 文化下移,有教無類、百家爭鳴 儒家(《樂記》)、道家(老、莊)、墨子(《非樂》)《考工記》 聲樂《樂記師乙》、《韓非子外儲右上》 | 《史記》(司馬遷前145—前86)董仲舒,劉向 記譜法—《投壺記》、《河南周歌聲曲折》 | ||||||
機(jī)構(gòu) | 春官(大司樂等1463人) | 漢承秦制,設(shè)樂府(前112—前8),收集、整理、編創(chuàng) | |||||||
音樂家 | 夔(制磬傳說) | 師況、師涓、師文、師乙、韓娥、秦青、薛譚、王豹、高漸離、優(yōu)孟 | 李延年樂府領(lǐng)導(dǎo)人協(xié)律都尉 |
三國---五代
內(nèi)容 | 220—265 | 265—316 | 317—439 | 439—535 | 581—618 | 618—907 | 五代907—960 | |
三國 | 西晉 | 東晉宋齊梁陳317—420(十六國304—439) | 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 | 隋 | 唐 | 十國907—979 | ||
樂種 | 樂舞 | 清商樂 1、北方相和歌8種樂器伴奏前奏—8/4段—尾聲 2、南方清商樂(吳、西+相和歌) 3、其他;拂舞、白寧舞、杯盤舞 中西音樂文化交流: 與少數(shù)民族音樂融合:雅樂、龜茲、疏勒、鮮卑、西涼、高昌、康國 樂器的傳入:曲項(xiàng)琵琶、五弦琵琶、篳篥、方響 佛教音樂傳入(1世紀(jì)) | 1、隋七部(隋581年后);七部:國伎、清商、高麗、天竺、安國、龜茲、文康。2、隋九部:加康國、疏勒(605—618);3、唐貞觀十年九部:+燕樂、廢禮畢(文康)。 4、唐十部(642,貞觀16)+高昌 5、曲目:初唐《破陣樂》、《慶善樂》、《景云河清歌》等、中唐《霓裳羽衣曲》、《夜半樂》、《定難樂》、《胡旋》、《胡騰》、《南詔奉圣樂》等; 坐立部伎 6、大曲(清樂大曲、法曲、西涼、龜茲等) 結(jié)構(gòu):散序—歌—破85 | |||||
民歌 | 1、 吳歌(江浙“建康”南京)2、西曲(荊楚江陵) 其它如:“北歌”、《木蘭詩》 | 曲子:兩種體裁:山歌:農(nóng)村——踏歌(伴集體舞)、秧歌 小曲:城市 1、五言、六言、七言,長短句 2、只曲為主、雙遍、雙闋 文人填詞的曲子:白居易、劉禹錫、王昌齡、高適、王之渙、王維/旗亭畫壁 《陽關(guān)三疊》 | ||||||
說唱 | 百戲,魚龍曼延、吞刀吐火、歌舞雜技,在市民中影響較大 | 俗講:底本—變文—包括散文與韻文,宣傳佛教教義,演唱?dú)v史故事、民間傳說 | ||||||
器樂 | 琴曲:《廣陵散》64、《碣石調(diào)幽蘭》67、文字譜《碣石調(diào)幽蘭》、阮籍《酒狂》66 蔡氏五弄、蔡琰胡笳曲、嵇氏四弄、 桓伊笛《梅花三弄》 鼓吹:北方《真人代歌》加入鼓吹 | 1、琵琶曲目:《六幺》、《霓裳》、《涼州》、《胡渭州》人物:康昆侖、段善本(長安天門街奏綠要一決高下)、賀懷智、曹剛、裴神甫 2、琴曲曲目:董庭蘭《頤真》、《胡笳十八拍》,陳康士《離騷》99,顏師古《梅花三弄》98/減字譜(曹柔)97/《彈琴右手法》(趙耶利)、《彈琴手勢圖》(薛易簡)3、鼓吹 | ||||||
戲曲 | 歌舞戲(踏謠娘、撥頭、蘭陵王/代面) | 參軍戲(蒼鶻與參軍)、“雜劇丈夫” | ||||||
樂器 | 曲項(xiàng)琵琶、五弦琵琶、篳篥、方響(16片)、箏 | 唐代樂器約300種。彈弦:琵琶,吹管:觱篥、笙、笛,打擊:方響、編鐘磬、羯鼓。拉弦:軋箏、奚琴 | ||||||
樂律 | 清商三調(diào)、荀勖笛律、笛上三調(diào)、錢樂之、沈重360律、何承天新律、純律應(yīng)用(琴十三徽) | 新音階(下徵)、八聲音階、燕樂28調(diào)、萬寶常84調(diào),祖孝孫、張文收旋宮轉(zhuǎn)調(diào),記譜法:減字譜、燕樂半字譜(敦煌藏經(jīng)洞樂譜) | ||||||
理論 | 阮籍《樂論》嵇康《聲無哀樂論》 | 《樂書要錄》元萬頃93等,《教坊記》崔令欽93、《羯鼓錄》南卓94、《樂府雜錄》段安節(jié)94 | ||||||
機(jī)構(gòu) | 太常寺:大樂署、鼓吹署、教坊、梨園103-104 | |||||||
音樂家 | 阮籍、嵇康、 | 歌唱:許和子、張紅紅 笛:李謨,觱篥:尉遲青、羯鼓:李龜年,琵琶:賀懷智,箜篌:張野狐,作曲:李龜年、白明達(dá)、段善本、李可及等105-107 |
遼---清
內(nèi)容 | 遼(916—1125)—金(1125—1234) | 1271—1368 | 1368—1644 | 1644—1840 | |
宋代(960—1127)—南宋、西夏 | 元 | 明 | 清 | ||
樂種 | 舞蹈 | 宋代樂舞:在唐代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大曲音樂以“摘遍”為主(含曲破、纏令、纏達(dá)和單曲等類型) | 秧歌(花鼓):漢族地區(qū)風(fēng)俗歌舞—分過街、大場、小場(其中打花鼓) 采茶:南方各省。與采茶有關(guān)。表演:一男幾女持采茶農(nóng)具。二胡、笛子、嗩吶。木卡姆:每套四部分木卡姆、窮乃額瑪、達(dá)斯坦、麥西萊普。囊瑪;鍋莊、跳月、白沙細(xì)樂、賽乃姆 | ||
民歌 | 曲子詞即宋詞或詞調(diào):應(yīng)歌合舞,結(jié)構(gòu)長短句為主。創(chuàng)作上依樂填詞,有減字、偷聲、攤破等形式的變化。體裁:令、慢、引、近犯。姜夔《揚(yáng)州慢》、《杏花天影》 | 元代散曲—分為小令(只曲短?。н^曲(2-3只曲連綴)、散套(組歌加尾聲間有2個以上同宮的只曲連綴)《天凈沙﹒秋思》馬 | 馮夢龍《掛枝兒》《山歌》收集編輯民歌,民歌體裁有: 1、琴歌:古代抒情歌曲 2、小曲(北京、汴梁小曲、揚(yáng)州、成都、)北京小曲:單弦汴梁小曲—鼓子曲 3、歌謠:清唱 魏氏樂譜(明代傳譜) | ||
說唱 | 鼓子詞:1、有說有唱的《鶯鶯傳》、 2、只唱《十二月鼓子詞漁家傲》 唱賺:纏令—引子+abc+尾聲/纏達(dá)—引子+a+b+a1+b1張五牛賺 諸宮調(diào):北宋孔三傳、不同曲牌用異宮《劉智遠(yuǎn)諸宮調(diào)》鼓板笛 貨郎兒:民間、叫賣,串鼓 | 陶真:起北宋盛金元、演唱“路歧人”、琵琶、通俗、貨郎兒:起于持串鼓叫賣聲,演化為出說唱故事的形式。后發(fā)展出轉(zhuǎn)調(diào)貨郎兒 | 明:彈詞(南)源于陶真,琵琶伴奏《西游補(bǔ)》 清:彈詞“開篇—詩—詞—贊—套數(shù)—篇子、陳、毛、俞、陸 鼓詞:(梅、清、胡、趙)四大家“詞/賦—詩—正文—白—詩段兒書子弟書大鼓—西河大鼓、梨花大鼓、京韻大鼓等 道情/琴書/牌子曲 | ||
器樂 | 細(xì)樂、清樂、小樂器、教坊大樂、古琴(郭沔《瀟湘水云》) | 蒙古器樂合奏:大曲、小曲、回回曲三類《海青拿天鵝》(琵琶);浙派琴曲 | [明]琴:浙操徐門—黃獻(xiàn)、肖鸞。虞山派—嚴(yán)澂、徐上瀛《谿山》廣陵—揚(yáng)州徐常遇、徐祺《五知齋》/川派:張孔三《流水》、諸城:王溥長、王心源。九嶷:黃勉之、楊時百/《平沙落雁》、《醉漁唱晚》194 琵琶:李近樓、湯應(yīng)曾(北),鐘秀之(南)查鼐/《十面埋伏》《月兒高》(霓裳曲) 三弦(北方小曲、昆曲樂隊(duì))十番鑼鼓:源南北曲曲牌/地方下戲/分:笛吹、笙吹、粗細(xì)絲竹、清鑼鼓等編制。管弦樂與打擊樂交替,音色對比、熱烈。十番鼓:源于宋詞牌和南北曲5—10人,鼓笛為主。/潮州音樂/福建南音/西安鼓樂/智化寺/山西八大套/遼南鼓吹 | ||
戲曲 | 雜?。ū彼危┢G段、正雜劇、散段南戲民歌曲牌《風(fēng)流王煥賀憐憐》 | 元雜劇(金院本)小冀州調(diào)、中州調(diào)關(guān)漢卿、馬致遠(yuǎn)、鄭光祖、白樸王實(shí)甫、喬吉甫《竇娥冤》《漢宮秋》等 五聲音階流利婉轉(zhuǎn) | 四大聲腔:昆山腔(魏良輔水磨腔、梁辰魚《浣紗記》、《桃花扇》)、海鹽腔、余姚腔、弋陽腔/湯顯祖(四夢)紫釵、還魂(牡丹亭)、南軻、邯鄲(強(qiáng)調(diào)文采、用意深遠(yuǎn)、不局格律) 梆子腔(秦腔):陜西、山西、甘肅老戲,后發(fā)展為眾多地方劇種陜西、山西、河南梆子。板腔體—基本曲調(diào)按角色分板式變化,高亢、激越,活潑流利,花音、苦音(梆子、拉弦) 皮黃腔(板腔體):襄陽腔(陜西梆子加楚腔)明朗流暢/江西宜黃深沉柔和 板腔體京劇的誕生:1790乾隆令徽班進(jìn)京,融合多聲腔,以皮黃為主,板式:導(dǎo)板、回龍、慢板、二六、流水、搖板、散板等。早期:程、余、張/梅巧玲、譚鑫培 | ||
樂器 | 官笛、胡琴、三弦、雙韻、渤海琴、葫蘆琴 | 火不思、云熬、笙 | 汪桂芬、汪笑儂、劉泓聲等 二弦、四胡、京胡、板胡、馬頭琴、艾捷克嗩吶出現(xiàn) | ||
樂律 | 蔡元定十八律, | 朱載堉:十二平均律、異徑管律、清康熙《律呂正義》 | |||
理論 | 陳旸《樂書》王灼《碧雞漫志》沈括《夢溪筆談》、姜夔俗字譜17首、律呂譜10首、減自譜1首、張炎《詞源》 | 燕南芝庵《唱論》、周德清《中原音韻》 | 工尺譜定形,《谿山琴況》(1643徐上贏)道家、弦指音意相合。孤高靜穆古雅。朱權(quán)《神奇秘譜》允祿《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華秋蘋琵琶譜》李方園《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樂府傳聲》(徐大椿,1748年前)清榮齋《弦索備考》 | ||
機(jī)構(gòu) | 汴梁:(瓦子)勾欄杭州:各種社會宮廷:東西教坊,“均容直” | ||||
音樂家 | 柳永、蘇軾、姜夔 |
晚清---30、40年代
晚清 | 民國初 | 20年代 | 30—40年代 | |
傳統(tǒng)音樂 | 西安鼓樂:大型套曲“法鼓段”、“八鼓段”兩種; :“六、尺、上、五”四調(diào) 山西八大套 冀中管樂 河北吹歌 《弦索十三套》(《弦索備考》1814) | 京劇的發(fā)展:譚鑫培(1846—1914)劉鳴聲、汪笑儂(1858—1918) 地方小戲:二人轉(zhuǎn)、二人臺;梆子、粵劇、川劇 | 京?。核牡?、程、尚、荀,四生—余、言、高、馬/麒派:周信芳,梅派:梅蘭芳?!案贿B成班”葉春善、蕭長華,“南通伶工學(xué)社”歐陽予倩 廣東音樂: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橫簫“五架頭”。嚴(yán)老烈、何柳堂、呂文成。 江南絲竹:二胡、三弦琵琶、、揚(yáng)琴、笛、簫、板、鼓《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慢六》《行街》等 | 評?。撼烧撞?,30年代女演員花蓮舫、李金順、白玉霜板胡,越劇:“紹興(女子)文戲”袁雪芬、傅全香改革生腔、板式、伴奏調(diào)整(中西樂器)/楚劇:花鼓類戲中共李龍之漢口“血花世界”演出田漢《殺宮》 河南墜子“三弦書”喬清秀(喬派)董桂芝(董派)/四川清音 |
聲樂 | 學(xué)堂樂歌:1903年前后一批流日學(xué)生接觸到西方音樂,受資本主義文化影響,開始醞釀開樂歌課;1、1912年民國建立后正式在中小學(xué)開音樂課,人們稱此為“樂歌”2、樂歌創(chuàng)編沈心工《學(xué)校唱歌集》(最早教材)《心工修歌集》《女子體操》、《黃河》石更詞、辛漢曲《何日醒》;李叔同(1880—1942)《送別》《春游》《西湖》《清涼歌集》1906在日本《音樂小雜志》 | 曾志忞。學(xué)堂樂歌意義:1、出現(xiàn)早期音樂教育家(師資基礎(chǔ))2、展示了音樂的社會功能及在學(xué)校教育中的地位3、西歐音樂理論介紹到國內(nèi)4、“集體唱歌”的形式為“五四”后群眾歌曲積累了經(jīng)驗(yàn) | 蕭友梅《問》《卿云歌》《五四紀(jì)念愛國歌》、趙元任《勞動歌》《盡力中華》《西洋鏡歌》《賣布謠》《叫我如何不想她》《老天爺》《也是微云》《海韻》(曲調(diào)與字調(diào)、聲韻、語調(diào)、語氣) | 聶耳《畢業(yè)歌》《新編九一八小調(diào)》《大路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鐵蹄下的歌女》《塞外歌女》(非方整、多變句式、突出短句,巧用休止)黃自《抗敵歌》《旗正飄飄》《玫瑰三愿》《花非花》《卜算子》《思春曲》《長恨歌》夏之秋《思鄉(xiāng)曲》麥新《大刀進(jìn)行曲》劉雪俺《長城謠》《紅豆詞》《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后方去》青主《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江文也《臺灣山地同胞歌》冼星?!毒葒姼琛贰兜綌橙撕蠓角贰短猩缴稀贰饵S河大合唱》馬思聰《民主大合唱》《祖國大合唱》張曙《洪波曲》《日落西山》、任光《漁光曲》呂驥《自由神》《保衛(wèi)馬德里》賀綠汀《游擊隊(duì)歌》、《嘉陵江上》《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費(fèi)克《茶館小調(diào)》 延安:馬可《南泥灣》《咱們工人有力量》劫夫《歌唱二小放牛郎》盧肅《團(tuán)結(jié)就是力量》踐耳《打得好》劉熾《翻身道情》鄭律成《八路軍軍歌》《延安頌》 |
器樂 | “天韻社”吳晼卿(昆曲、古琴)、“國樂研究會”(1919)王露、“大同樂會”1920“今虞琴社”1934 | 劉天華《光明行》《病中吟》《良宵《空山鳥語》《光明行》 河北吹歌琵琶:李、華、浦東派、河南箏曲、潮州音樂 | 賀綠汀《牧童短笛》《晚會》馬思聰《內(nèi)蒙組曲》《西藏音詩》《牧歌》黃自《都市幻想曲》冼星?!吨袊裣肭方囊病杜_灣舞曲》任光《彩云追月》聶耳《金蛇狂舞》 延安:賀綠汀《森吉德瑪》馬可《陜北組曲》 廣東音樂、江南絲竹、福建南音 華彥鈞胡《二泉映月》(雙主題變奏)《聽松》《寒春風(fēng)曲》琵《大浪淘沙》《龍船》 | |
音樂教育 | “五四”后中小學(xué)音樂教育 1、蔡元培在學(xué)校教育中提倡美育 2、中、高等師范、音樂??婆囵B(yǎng)出眾多教師 3、音樂教材發(fā)展 4、課外音樂活動加強(qiáng) | 歐陽予倩“南通伶工學(xué)社” 程硯秋“中國戲曲音樂院”以腔就字、聲情美詠/葉春善、蕭長華“富連城班”、1919年北大“音樂(研究會)傳習(xí)所”蕭友梅《今樂初集》,國立音樂院、1938延安“魯迅藝術(shù)學(xué)院” | 延安評劇院、天韻社、大同樂會(柳堯章琵琶曲《夕陽簫鼓》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今虞琴社 | |
音樂史學(xué)與其他 | 王光祈、鄭覲文《中國音樂史》、童斐《中樂尋源》青主(“音樂是由靈魂說向靈魂的一種語言”強(qiáng)調(diào)對作品的深層理解) | 鋼琴等西洋樂器的傳入 西洋音樂理論東漸 |
以上是就是學(xué)姐為大家整理的中國音樂史時間線+背誦筆記啦,只要善加利用,高分就是囊中之物,隨探隨?。裥駥_€沒有思路的同學(xué)可以咨詢海文考研的在線老師喲。
(內(nèi)容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由海文考研收集整理,侵權(quán)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