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沖刺倒計時,不會答論述題怎么辦!
干貨+例子=**論述題答案~
那么究竟哪些例子才是判卷老師心目中的**案例?
【藝術概論】第四章答題例子匯總,王宏健/彭吉象/馬工程版全部適用哦。
一、第四章 【藝術創(chuàng)作論】簡答/論述題例子匯總
二、論述題答題演練
1.談談你對鄭板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理解。
考題概率:60%
答題要點:
鄭板橋的這三個詞非常形象、恰當?shù)孛枋隽怂囆g創(chuàng)作所經歷的三個階段。
(1)“眼中之竹”——藝術體驗。這是創(chuàng)造主體在長期積淀的審美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情感、想象、聯(lián)想等心理要素,對特定的審美對象進行審視、體會和理解;
(2)“胸中之竹”——藝術構思。藝術家在藝術體驗和藝術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以特定的創(chuàng)造動機為引導,以各種心理活動和藝術表現(xiàn)方式為中介,使得藝術意象得以創(chuàng)造和成熟。通過藝術整合、變形、移情從而凝結藝術意蘊,將主體的審美情感、審美認識與把握到的客觀審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和語言為媒介,形成存在于主體觀念中的藝術意象。
(3)“手中之竹”——藝術表現(xiàn)。藝術家將自己的藝術構思中已經基本形成的藝術意象轉化為藝術符號,并以物化形態(tài)使之得以顯現(xiàn),成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情境或形象體系。然后在藝術意象物化與表現(xiàn)之后,將藝術內涵進一步深化,主體在物化過程中呈現(xiàn)出鮮明的審美傾向,不斷進行藝術語言的錘煉,提升藝術意蘊,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形成于文本。
2.如何理解“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考題概率:50%
答題要點:
(1)“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著名山水畫家張璪提出的觀點,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意謂畫家從外界景物中攝取創(chuàng)作素材后,還要經過分析、加工、改造,始能作出畫來。該觀點是對南朝姚最的“心師造化”論的發(fā)展與深化。
(2)“外師造化”明確現(xiàn)實是藝術的根源,強調藝術家應當師法自然,是基于堅持藝術與現(xiàn)實關系的唯物論基礎,帶有樸素唯物主義的色彩。
(3)但是,我們必須看到言論對“中得心源”的強調,也就是說張璪并不否認“心”的作用,不排除主觀情感意志的融入。它從本質上講不是再現(xiàn)模仿,而是更重視主體的抒情與表現(xiàn),是主體與客體、再現(xiàn)與表現(xiàn)的高度統(tǒng)一。這在中國美學史上是很有代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