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5來源:海文考研
一、社會損害理論和社會重建理論
社會損害理論著重討論的是,有時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緒反應會被他人視為病兆而作出過分的反應,從而對老人的自我認知帶來損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損的老人,詢問子女自己是否應該搬過去與其同住。這種詢問就很可能被子女視為老人無能力再作處任何決定的表現,從此凡事處處為老人作決定。
這種關心久而久之就會對老人產生一種消極暗示,讓老人覺得自己的確缺乏能力而把一切決定權都交給子女。也就是說,接受消極標志的老人隨后會進入消極和依賴的地位,喪失原先的獨立自主能力?,F實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對老年人的過分關心導致老年人認為自己無用的錯誤認知,從而對老年人的身心帶來損害。
這一理論對老年社會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它至少告訴我們,有些所謂的老人問題大多是被標定的結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極暗示所產生的連鎖反應,因此,在幫助老年人的過程中,不僅要切實地幫助老人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需要協(xié)助老人增強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會重建理論就是意在改變老年人生存的客觀環(huán)境以幫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會重建理論的基本模式是:*一階段:讓老人了解到社會上現存的對老年人之偏見及錯誤觀念。第二階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觀環(huán)境,通過提倡政府資助的服務來解決老年人的住房、醫(yī)療、貧困等問題。第三階段:鼓勵老人的自我計劃、自我決定,增強老人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社會支持網絡
社會支持網絡指的是一組個人之間的接觸,通過這些接觸,個人得以維持社會身份并且獲得情緒支持、物質援助和服務、信息與新的社會接觸。
依據社會支持理論的觀點,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支持網絡越強大,就能夠越好地應對各種來自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個人所擁有的資源又可以分為個人資源和社會資源。個人資源包括個人的自我功能和應對能力,后者是指個人社會網絡中的廣度和網絡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會支持功能的程度。以社會支持理論取向的社會工作,強調通過干預個人的社會網絡來改變其在個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別對那些社會網絡資源不足或者利用社會網絡的能力不足的個體,社會工作者致力于給他們以必要的幫助,幫助他們擴大社會網絡資源,提高其利用社會網絡的能力。
(一)發(fā)展
社會支持源自鮑爾拜的依附理論,20 世紀 60 年代社會支持網絡開始用于精神病學的臨床治療。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社會支持計劃推進了社會支持網絡的應用。
(二)基本假設
人,無法自絕于社會而存在!
人類生存需要與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仰賴他人協(xié)助。
人類生命發(fā)展歷程都會遭遇一些可預期和不可預期的生活事件。
遭遇生活事件時,需要資源以因應問題。資源分為內在與外在兩種。
社會支持網絡為外在資源之一種,可分為有形與無形兩類。
(三)定義
A.一組由個人接觸所構成的關系網,透過這些關系網個人得以維持其認同,并獲得情緒支持、物質援助、服務、訊息、新的社會接觸等。
B.由各種有形的和無形的支持構建起來的支持體系就是社會支持網絡
(四)分類
社會支持網絡按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法,如按內涵分,可以分為工具性支持和表達性支持;按主/客觀來分,可以分為實際支持和主觀感受。另外一種分法是我個人覺得比較容易理解的,分為有形的支持和無形的支持,其中有形的支持保括物質或金錢的支持和援助,而無形的支持多半屬于心理、精神上的,如鼓勵、安慰、噓寒問暖、愛及情緒上的支持等。
(五)功能
A.社會支持的增加,會使人們的心理及心理健康顯著提高;
B.支持適時介入到有壓力的環(huán)境中,可以預防或者減少危機的發(fā)生;
C.適當的支持可以介入壓力的處理,解決問題,減少壓力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六)社會支持程度之影響因素
A.發(fā)展因素:個人過去經驗對其社會生活之影響。
B.個人因素:如堅毅的性格、自尊、學識等。
C.環(huán)境因素:物理與社會環(huán)境影響
(七)應用
社會工作需要對服務對象的社會支持網絡在個人和社區(qū)不同的層面進行評估,從而擬定工作計劃。正是從這個角度看,社會工作的任務是一方面幫助服務對象運動網絡中的資源解決基本問題;另一方面是幫助服務對象彌補和拓展其社會支持網絡,使他們提升掌握建立和運用社會支持網絡的能力,從而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內容來源于網絡,由海文考研收集整理,侵權必刪!)